經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體 / VIDEO
專家智囊 / EXPERT
歐美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四種模式分析
發布時間:
2014-04-22
來源:
作者:
創意產業園區作為一種產業集聚的形式最早興起于歐美國家。學術界一般依據其形成方式,將歐美創意產業園區分為舊廠房轉型模式、歷史文化區延續發展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三種。但園區能否持續發展,其形成方式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更應該取決于它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將歐美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分為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核心、以城市為核心、以產業鏈為核心四種。
一、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相較于其他創意產業園區,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文化藝術氛圍比較濃厚,其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是促使創意工作者入駐的主要原因,也是吸引游客參觀、引發交易行為并推動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類園區比較典型的是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迪斯尼主題公園等。
1.文化藝術傳統——園區核心競爭力
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或者具有創作、展演與欣賞文化藝術作品的人文傳統,如劇院匯集的倫敦西區;或者具備生產、展示和交易文化藝術產品的地緣特征,如位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市中心的都柏林圣殿酒吧區。無論前者還是后者,該類創意產業園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建立在當地深厚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上,通過不斷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而獲得發展動力。
文化藝術傳統是此類創意產業園區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園區品牌最核心的發展動力。促使園區生根發芽的可以是某個藝術門類的自然聚集,也可以是某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拓展。前者如紐約百老匯,在100多年時間里,劇院表演場所從幾家發展為數百家。后者如迪斯尼主題公園,從舞臺劇表演到游藝項目,從動畫人物展示到服飾玩具特許經營,園區每一次的拓展都滲透與貫徹著迪斯尼最核心的歡樂文化傳統。
2.政府資助——園區發展保障
在歐美,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會的熱情支持。以倫敦西區為例,據倫敦劇院協會統計,2007年西區演出各類劇目331部,吸引觀眾約1363萬人次,創20多年來新高,比2006年增加10%約125萬人次,全年票房收入高達約4.7億英鎊。直接或通過半官方機構與民間機構,以項目的形式資助園區內的文化藝術創作,是歐美政府對此類園區最常見的支持方式。英國和加拿大的“一臂之距”(Arms’LengthPrinciple)文化管理模式在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所謂“一臂之距”模式,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預文化產業各公司和組織的運行,而是通過建立不屬于官方的中間組織,由一些中立的藝術或文化事業方面的專家為政府提供指導意見并負責文化經費的具體劃撥,其監管主要依靠各種行業委員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這種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證創意產業園區的自主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前面提到的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倫敦發展機構和劇院托拉斯正是這樣的中間組織。此外,政府還以減免稅收、補貼租金、提供配套設施服務等方式為園區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藝術人才。
3.藝術創新——園區活力所在
文化意味著生生不息的創新。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底蘊,但同時又充滿著持續的創新活力,它在展示傳統藝術的同時還不斷創造著前衛文化,它除了開發并傳播本土文化外也吸收引入其他地區的文化觀念與藝術形式。僅2007年,倫敦西區就上演了268部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萬場次。中國舞臺劇《功夫傳奇》就曾在倫敦大劇院連演28場。開放創新的藝術思維使西區舞臺上充滿了話劇、歌劇、喜劇、懸念劇、音樂劇、舞臺劇、芭蕾舞、現代舞等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表演。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的藝術活力,才使得西區、百老匯的魅力經久不衰。
二、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首先根植于園區所在地的人才科技優勢,同時又通過其創意活動吸引更多的人才,促進科技力量。這類園區中以新技術、新媒體、設計服務為創意方向的較多,比如美國硅谷、加拿大BC省動畫產業園區、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以及芬蘭和瑞典的電子工業園區等。
1.大學與科研機構——園區孵化的最初動因
人才類型豐富、學術氛圍濃厚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是創意經濟的知識中心,能夠為創意企業帶來強勁的創新動力。因此,幾乎所有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都以當地的主要高校及科研機構為依托,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
此類園區往往遵循這樣的發展路線:文化創意企業看重所在區域重點大學的科研優勢,首先在大學附近聚集,或與其合作孵化,依托那里的教授、專家、優秀學生等人才力量開始從事文化創意活動。在這些活動產生效益以后,大批類似或相關企業緊隨其后進駐該地區,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意產業園區。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正是硅谷、BC省動畫產業園區、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最初支撐點。
以硅谷為例,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將閑置的8800多3英畝土地用于出租,迅速招來了近百家公司入駐。低廉的價格是吸引這些公司的一方面原因,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荷西州立大學等高校的科技與人才力量則是它們更為看重的因素。在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支持下,硅谷發展非常迅速,僅1995年到1996年短短一年中,硅谷就成立了900家公司。1997-2007年,全美員工創造的人均增加值從8萬美元上升到9萬美元左右,而硅谷園區創造的人均增加值從11萬美元遞增到13萬美元左右。
2.競爭激發創新——園區前行的力量
術的顯著特點是具有溢出效應。在科技發達、信息暢通的今天,任何一家企業使用了新技術后,其他企業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而快速掌握這種技術,并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這種現象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中集中了大量的從事文化創意活動的企業,它們在業務范圍、經營方式、產業種類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共性,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比如硅谷的軟件開發、BC省的動畫制作、昆士蘭的數字藝術和新媒體。因此,這些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更加激烈。為了避免技術溢出導致競爭優勢的喪失,園區內的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在吸納眾家所長的同時竭力尋求超越,以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樣的競爭,既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又使園區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硅谷國際創業園區的成長歷程,就是英特爾、蘋果、雅虎等明星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的歷程。
3.政府服務——推手與保護者
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在硬件設施、人才引進、研發投入、產銷關系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首先在外圍環境上為園區企業創造良好條件,比如昆士蘭省在凱文·格羅夫區(KelvinGrove)投入4億澳元建成的凱文·格羅夫都會村,后來成為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之后,政府通過直接投資、減免稅收、開辟投融資渠道、實行優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幫助入駐企業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再如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BC省)自2008年12月始將小型企業的稅率減至2.5%,而此前在7月份,稅率已從4.5%降到3.5%,2008年一年間小型4企業的稅率就減少了44%,極大地提升了以小型企業為主的BC省動畫產業園區企業的利潤空間。另外,對于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而言,信息占有程度至關重要,歐美政府總是充分利用自身在產業信息、供求渠道、品牌宣傳方面的強勢地位,幫助園區搭建平臺,連通市場。
技術和才能隨著人的遷移而流動。在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政府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園區才會相應地以創意品牌和經濟效益回饋政府。
三、以城市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美國創意經濟學家理查德·弗羅里達(RichardFlorida)認為,創意經濟發展的3T原則是: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寬容(Tolerance)。其中,技術和人才是流動的資本,其匯集方向與城市的寬容度成正比。因此,所在城市的開放寬容與多元化程度成為創意產業園區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但同時,對創意產業園區而言,城市的魅力不只限于寬容與否,還與城市的歷史地理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國際地位、現代化程度等多種因素相關。換言之,綜合品牌、寬容程度和經濟實力,共同構成了以城市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要素。這類創意產業園區包括紐約蘇荷區、法蘭克福會展園區、溫哥華格蘭維爾島等,比較集中于藝術展示、時尚經濟、會展經濟等對環境包括城市環境和人文環境要求較高的文化創意行業。
1.綜合城市品牌——吸引人才的首要武器
隨著城市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并且不斷升級,品牌成為了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無論是投資、創業,還是工作、移民,人們的行為部分由理性判斷決定,部分由感情因素影響。無論理性還是感性,城市綜合品牌形象都影響著決策者的判斷和決定,也間接影響著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輻射力。⑤綜合品牌指數高的城市,也即具有一定的國際或區域重要地位、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居民整體文化素質好的城市,在吸引人才尤其創造性人才上占有絕對優勢。
紐約、洛杉磯、倫敦、伯明翰、柏林、法蘭克福、溫哥華、巴黎、哥本哈根、羅馬等歐美發達城市,首先依靠自身的國內外地位和綜合實力,很自然地成為人才高地,各類人才的大量匯聚又激發城市建構創意資本的能力,進而為其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打下基礎。
2.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激發創意的永久動力
簡·雅各布斯曾提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那些主動擁抱差異,能夠容納來自不同種族、擁有不同文化背景、持有不同藝術觀點、享受不同生活方式的群體的城市,才能激發更多人的創意愿望和能力。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能夠創造大量機會釋放不同群體的創意,因而可以引致文化創意人才的聚集,并為其提供激發創意的永久動力,推動創意產業園區不斷發展。
以紐約蘇荷區為例,紐約是著名的移民城市,擁有來自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量移民,全市人口中有36%為歐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的外國移民(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自由、寬容、生活方式多元化,對藝術家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藝術家在蘇荷區集聚之后,這種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又進一步促進園區的創造活力,造就了如今時尚、個性、前衛,集藝術、時尚、購物、休閑于一體的都市休閑創意產業園區蘇荷。
3.城市經濟實力——園區發展的堅強后盾
以城市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內,主要分布著從事時尚藝術、休閑文化、展覽展銷等類別的公司或機構,商業交易對其生存至關重要。創意產業園區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并非日常生活必需品,而是含有文化因素、具有獨創性,享受一定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意性成果,因此要求相對高的經濟回報。經濟發達、文明程度高的城市,總體購買力較強,并且有較為迫切的創意文化消費意愿,從而為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保障。蘇荷區所在的曼哈頓島是紐約市的中心區,在老城長僅1.54公里,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華爾街金融區,就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和幾十萬就業人口,成為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曼哈頓以及紐約高速發展的經濟和高度發達的金融業是蘇荷區商業投資興盛和藝術品交易發達的潛在原因之一。
在以城市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城市經濟發展促進創意產業園區發育,園區的欣欣向榮又反過來推動城市經濟增長,城市與園區的循環互動成為此類園區的重要生命體征。
四、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內部企業相互合作、緊密關聯,在某個有限區域內形成利益共同體。這種利益相關的捆綁式生存,促進了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能夠產生較大的抗風險能力,使各自價值實現最大化。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園區,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雙刃劍性質更為凸顯,個體與整體的生存關聯更加明確。英國布里斯托電視與數字媒體產業園區、美國好萊塢影視制作基地等創意過程復雜、牽涉環節眾多的創意產業園區都屬于這種類型。
1.核心企業建立——園區發軔
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可以歸屬于產業集群中的核心企業主導型。這類園區往往從一兩個生產型的核心企業開始發展,并且不管園區最終規模如何,始終保持著幾個主導單位,帶動整條產業鏈運轉。英國布里斯托電視與數字媒體產業園區因為有了BBC的自然歷史攝制組(NaturalHistoryUnit,NHU)和美國新聞與媒體公司(UnitedNewsandMedia,UNM)旗下的電影公司Partridge的設立,才開始慢慢吸引其他類似和相關企業;美國好萊塢影視制作基地,因為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等七大影業公司的相繼落戶,才有了今天龐大的電影園區。這些核心企業資金雄厚、人才密集、經驗豐富,而且在經過多年發展后品牌價值較高,它們主導著園區的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著園區資源。
2.相關環節陸續跟進——園區成形
核心企業在當地發展較為成熟之后,憑借其品牌與經驗,效益漸長、規模漸大。此時,一方面,企業為了保持品牌,需要分解業務,集中力量完成最主要的創意產品;另一方面,核心企業的輻射效應也使其他企業對園區所在地的注意力升溫,這樣,與核心企業相關的環節開始跟進,園區的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創意產業鏈條主要包括內容創意、加工生產、市場營銷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又涉及若干服務商。因此,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往往呈現這樣一種局面:以文化創意產品的制造企業為核心,信息咨詢機構服務于內容創意,后期制作、設備供應商服務于加工生產,中介機構、經紀公司服務于市場營銷,更有政府、行業協會、民間組織提供綜合性服務和必要的支持。比如英國布里斯托電視與數字媒體產業園區,現有自然電影制作企業約10家,有5處主要制片設施、3家圖片公司、幾家音效和技術提供商等配套企業。大約有4000人在園區從事錄像制作,另有約6000人從事設備器材銷售與租賃、影片發行及零售業。
3.相互依賴利益共生——1+1>2的競爭優勢
在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地理集中為企業創造了與客戶和相關環節直接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企業在尋找合作伙伴和貿易伙伴上的時間花費減少,交易成本降低。產業鏈上下環節接觸頻繁,溝通便捷,還使企業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增加創新成功的幾率。園區內各個企業和機構配置合理、相互依賴,充分發揮各自的角色優勢,不僅增強企業整合外部資源的動力,也為企業創造和積累了內部資源。
產業鏈集中使文化創意企業更容易實現優勢互補,進行捆綁式生產與營銷,并且由于核心企業的主導和密切的行業關系,園區在形成過程中也容易孕育出獨特的園區文化。比如布里斯托電視與數字媒體產業園區講究創作的自然、綠色和樸素,好萊塢影視制作基地追求藝術與商業共存、思想與技術并進,都進一步完善并鞏固了園區的品牌形象。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以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園區相互間依賴性較強,已形成長期的合作定勢,在產生1+1>2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容易一損俱損,出現一連串的負面連鎖反應。2007年底好萊塢編劇的集體罷工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創意產業園區被看作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政府對創意產業認識的日漸深入,自2005年開始,以上海、北京為首,創意產業園區在中國大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然而,綜觀國外著名創意產業園區,無不根據自身的歷史傳統、文化特點、地理優勢、經濟實力而建立,無不經過了若干年對文化創意氛圍、創意人才、公眾文化創意消費習慣的培育過程。因此,我國創意產業園區絕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風,而應該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本土文化歷史土壤中汲取營養,從本地特色優勢資源里尋找方向,發展具有本土特色、服務區域經濟的創意產業園區。惟其如此,我國創意產業園區才能健康成長。
上一頁
上一頁
2025-07-16
慶祝我司簽約貴州黔東南鎮遠古城【美食文化商業街升級改造】專項設計
2025-06-20
慶祝我司簽約徐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創意與規劃設計】咨詢服務
2025-05-09
慶祝我司簽約昆明市高品質都市莊園【創意設計與場景營造】全案服務
2025-03-25
2024-12-23
2024-12-23